立意、线索、人物和情节点是剪辑师的着眼点剧本,是一剧之本,导演根据剧本拍摄,演员根据剧本演绎,剪辑师也要按照剧本剪辑。

 

虽然作为“在剪辑台上才最终完成的艺术”,许多时候制片人、导演或是剪辑师常常会为了某种需要或想法,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中对剧本的结构和叙事作出调整和修改,甚至于重新构建片子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但由于剧本毕竟是导演创作和拍摄的基础,是影片立意实现的最初依托,所以无论如何,作为剪辑师在上剪辑台前,透彻地“读剧本”都是必要的。

 

不同剧本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决定不同的剪辑手法。

 


有的电影只是作为娱乐,它的主要目的是赏心悦目,观众通过电影得到一系列视听的刺激和快感,借助它做一场梦。而有的电影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它与你共同关注和发现现实中的某些事物,发表观点,是极个人、个性的。前者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剪辑手段鲜明、带有强制性。后者采用灵活的原则,对传统的语言、方法并不排斥,也不拘泥,他们更注重的是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因此剪辑风格常常质朴、清新。

 

《教父》的剧本讲的是美国纽约市的意大利黑手党组织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斗争。

 

《总统班底》以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背景揭露美国总统竞选中的种种丑恶和卑鄙的罪恶勾当。

 

《无间风云》写的是两个调换了身份的人在正与邪中人性的矛盾与挣扎,这类影片剪辑风格凝重,情绪激烈,镜头的并置处处透出人性压抑到极点后的爆发与张扬。

 

《侏罗纪公园》写的是一群人在恐龙复活时的奇妙经历。

 

《回到未来》是说一个孩子在时光穿梭中的奇遇和顿悟。

 

《101斑点狗》讲的是对动物的爱护和尊重。

 


这类影片通过镜头呈现出的风格则多半明快,结构并不繁复却充满了诙谐轻松、出人意料的段落与情绪。《他人之子》说的是宽恕,《洛塞塔》讲的是坚强,《黑暗中的舞者》歌颂的是母爱,这种本子到处闪烁着深邃的人文主题和人性内涵,剪出的片子也一定是平实动人。


因此,在上剪辑台之前,把握电影剧本的立意和叙事风格,把握其中人物的心理和相互间的关系,把握关键走向的情节点,以及这一个情节点和下一个情节点之间的情感导向(人物之间的关系、情绪)是正向的(合)还是反向的(分),都是剪辑师剪电影前必须了解的问题要想充分地了解剧本,首先要知道剧本是怎么在构建故事。


美国电影剧本的研究者悉德·菲尔德在他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谈到

 

一个电影剧本是通过文字描述出画面,进而讲述故事的,它们都应该具备一个主题,并由开端、中段和结尾构成。


如下图所示:


这个图表展示的就是电影剧本的形式,我们看到的故事里的所有元素都将放到这个结构图里的适当位置上,“对抗”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对抗意味着需求受阻,意味着产生冲突和解决冲突,这里就有一个“走势”的问题,从这一个情节到下一个情节,人物情绪是往快乐还是痛苦发展,人物间的关系是走向融合还是分离,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在剪辑时怎样取舍镜头,制造节奏,累积情绪。


比如《邦妮和克莱德》讲的是大萧条时期,克莱德匪帮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抢劫银行和最后落网的故事。开端是邦妮和克莱德相遇,以及他们结成匪帮准备行动。他们想弄钱,这构成了需求,同时也是起点。


剪辑师在这里需要用一定的镜头去表现他们的困境,形成向“抢银行”这个目标推进的走势。中段是他们抢银行,警察来追捕他们,这里就有了对抗,有了需求受阻(产生障碍),有了障碍克服,于是影片有了冲突,有了戏剧性,剪辑师就能在这些地方下重力,分配镜头,控制节奏去做高潮和情绪。结尾是邦妮和克莱德被社会势力制服并打死。这时要看影片的立意,要突出什么,累积出什么样子的情绪来。如果是绝境中的爱情,这里剪辑师的着眼点在于表现这种生死别离和结局的无奈;如果是公正,那么用力就在于枪战和最后的罪恶得报。



立意不同挑选的镜头和组接的顺序,以及控制的节奏显然是不同的正因为电影剧本的构建有自身的这些特点,所以剪辑师要通过“读”去拎出一个情节走势结构图来。

 

读剧本时,要整理出下面一些东西

 

首先,剧本的立意是什么。这是影片想最终传达的思想,也是创作者从始到终都要牢牢把控的东西。叙事架构、镜头安排、曲面节奏、人物情绪等等,说到底都是为立意服务的。作为影片的灵魂,它也是剪辑师在取舍素材时要始终贯彻的东西,必须让它弥漫于整个影片的情节之中。


其次是人物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讲了件什么事,导致这些人的关系向什么方向去发展,再讲一个什么事,这些人的关系又向什么方向去发展,这样的发展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等等。

然后是叙事线索。如何开端、发展、高潮和落幕,是一条线还是多条线;在原剧本的结构上安排的是顺叙式、倒叙式还是交叉式,由哪些段落构成,高潮的段落在哪里;情节点在何处,有多少的场景和景别设置…
 

所有这些,都需要剪辑师通过剧本在心中形成一本“明细账”。
 

大的情节走势结构图完成之后,剪辑师在读剧本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场戏)时,还应该形成小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图表,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剪辑师在读剧本时,要想功课做得细致,可以将其分解成情节点、人物、动作、台词,再分别找出其中的关键点。
 

一场戏或是一个段落中的情节点,即是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影片的主题要用故事来表达,故事多半都由冲突来构成。主要角色会有需求,当需求达不到时就会出现障碍,他们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障碍,随之产生对抗,于是故事得以推进,产生高潮,最后解决问题,达到需求,影片结束。

同样,每一场戏都会成为这个大的故事或事件的组成部分,每一场戏都会产生或是解决一部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为促成结局的终极需求服务的。但由于其分布和分量是不相同的,所以有些情节点为直接构成最终需求服务(主线上的情节点),有些则处在间接或协助的位置上,因此剪辑师在分析剧本中的情节时,要明确地知道这一场戏在情节走势图中是否处在那儿处定位“关键帧”的大线之上,如果是在大线之上,其至是转折的关键点,那么就是要着重表现的地方。

同时,剪辑师也要了解这场戏是为了产生或是解决什么问题而存在的,起什么作用。要用多大的比重来表现,累积出什么样的情感效果来。

情节走势结构图中的人物,即在讲哪几个人的什么事情,主要的人物、次要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走向。

 

在段落的结构图里则表现为,他们在这一场戏里遇到的需求障碍或问题的解决是要把这些人物的关系往分(对立)还是合(统一)上去推进,情绪是往高潮还是低谷去营造,以达到下一个情节点需要的状态这些人物的动作,又分为有形动作和情绪动作。
 

有形动作,如抢劫(《三伏天的下午》中的抢银行)、追逐(《疯狂的赛车》中的汽车追逐)、打斗(《天狗》中的打人);
 

情绪动作,它往往和有形的动作联系在一起,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包括情感、情绪、心理变化或是表现人物关系的亲疏远近等等,是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比如面部变化(《海上钢琴师》中黑人琴师杰里听到对手一九零零的钢琴演奏时的眼睛和肌肉的变化)、比如手指尖的颤抖……对于影片而言,动作就是人物最好的性格、情绪和心理表达,是很好的情节推进。
 

尤其是一些情绪动作,是剪辑师在读剧本时要格外注意的,要了解清楚它们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作用,因为对于这些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剪辑师在挑选素材时能否精准地捕捉到最能阐释这些心理和人物关系的那些镜头,甚至决定了你能否利用它们营造出故事的高潮,把握住影片的情节点和节奏、关键性台词。
 

和动作一样,哪些是推动情节的,哪些是表现人物的:在表现人物上,哪些是展现性格的、表达情绪的,哪些是表现相互关系的;这一个段落中,最重要的是哪一句或几句话,它们决定了情节的走势和人物的关系往哪里去。
 

这个读剧本并分析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最初的剪辑方案形成的过程,正是在分析剧本的过程中,剪辑师形成了最初的情节走势结构图当然,读剧本和读小说不一样,剪辑师读剧本,除了在脑子里预先出现故事的大体走势,精彩段落的画面预设外,主角的性格、故事的脉络甚至一场冲突、一次打斗都可以在脑子里先形成一个概念,为以后看素材挑选剪切点做好准备。

//本文节选自书籍《魅力·剪辑  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